“光伏行业新材料重点方向在于关键材料的国产化,比较突出的是电池银浆、碳化硅材料、氮化硅材料、氟薄膜、其他氟塑料材料等。这些材料对光伏产品的效率、质量、成本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,但是国产材料的技术和质量进展相对缓慢,不能满足行业需求。”晋能清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立友表示。
光伏新材料只是新材料的一种。可以说,几乎任何一种高新技术产业或工业部门都离不开新材料。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、咨询专家唐见茂表示:“我国新材料正处在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。当今世界,谁能在新技术及产品上发展更快,谁就能占领未来经济新增长的主动权。”
数据显示,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为10%,重要材料如电子信息材料达20%到30%,生物医用材料达20%。2014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超过16000亿元,产业集群发展区域特色明显,形成了长江三角洲、珠江三角洲、环渤海经济圈三个新材料产业集群区,全国新材料企业超过12000家。
我国新材料研发和应用发端于国防科技工业,现已初步形成集研发、设计、生产和应用为一体,品种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。部分新材料关键技术受国外制约的范围正越来越小。据唐见茂介绍,我国自主开发的钽铌铍合金、非晶合金、高磁感取向硅钢、超硬材料、高分子材料、纳米材料、石墨烯等生产和应用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。
尽管如此,“我国新材料总体发展水平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,新材料产业尚未实现由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跨越。”唐见茂表示,我国关键新材料保障能力不足,产品仿制多,技术落后,核心技术受制于人。许多关键产品还依赖进口如高铁的轮对材料、第三代锂电正极材料等。
此外,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还包括:自主开发能力薄弱,产业发展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,缺少国际型领军企业,大型材料企业创新能力不强,研发投入少、产业结构不合理,产业规模小,分散、重复的中小型材料企业居多等。
以光伏材料为例,“目前中国在光伏产业链中材料的配套做到了全球第一,但是由于企业规模限制以及发展战略影响,在产品的性能验证和市场推广方面,同大型外资企业相比尚有不足,比如材料产品同质化严重、在全球标准制定领域缺少话语权等。”杨立友说。
“未来新材料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与资源、能源、环境协调发展,资源再生利用,发展低能高效、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制造技术,提高产品人性化、环保化。以绿色建材为例,未来新材料在建材领域的目标是:抗菌、防霉、隔热、阻燃、调温、调湿、消磁、防射线、抗静电等。”唐见茂说。
除注重可持续发展外,全球新材料的发展趋势还包括三个方面:新材料技术不断突破,应用发展前景广阔;新材料与其他高技术深度融合,形成跨学科、跨领域、跨部门的发展态势;新材料上、下游产业结合更加紧密。
“从2012年开始直到现在,尽管全球经济低迷,而新材料却保持良好发展态势,年增长率达10%左右,特别是在新能源、生物医用、互联网及通讯、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新材料发展后劲十足。”唐见茂说。
中国新材料产业“由大变强”需要多方协力。“跨国公司研发投入大,创新能力强,新技术不断开发;上下游产业链结合好,科研成果转化快,科研成果可直接在本公司内实现产业化。此外,集资、融资、风险及人才吸引机制完善,竞争力强,这些都值得中国借鉴。”唐见茂说。
他呼吁,中国应该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新材料产业国际龙头企业,同时通过支持企业强强联合、兼并重组,促进产业集聚和资源整合,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新材料企业集团,构建产学研用协调发展的产业模式。
除了大型企业的作用外,国家的引导也非常重要。“国家应在财政支持、税收激励、信贷融资支持、对外合作、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,明确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材料,持续发展新材料重点产业,包括石化、钢铁、有色金属、轻工、建材等。”唐见茂表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