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于乐山市五通桥区的新项目开建在即,段雍在微信上随时关注各项招标进展、联系技术考察等。生产线一期6月30日开工,建成后单线年产量2.5万吨,为全球最大。项目全部建成后永祥多晶硅年产量也将达到7万吨,跻身全球第一集团。
从过往市场行情看,永祥扩产似乎并不明智。2007年,多晶硅曾达到每吨350万元,随后价格一路狂跌。2013年至今,一直徘徊在10多万元,全国多晶硅企业数量从50多家减少到17家。市场复杂多变,永祥却决定扩产,其信心来自哪里?
一方面来自下游光伏产业。
根据国家要求,到2030年,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力争达到50%。截至去年年底,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3454万千瓦,累计装机容量7742万千瓦,均为全球第一。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副秘书长马海天表示,近几年我国光伏发电年均增长30%,“这是很多企业扩产的大环境”。
另一利好是光伏发电平价上网进程加快。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政策研究部主任彭澎表示,光伏发电平价上网预计2020年可以实现。“平价上网将彻底解放光伏装机指标限制,必然带动多晶硅等上游制造业。”马海天则表示,目前整个光伏发电的成本六七毛钱,“已达到商业化前期赢利点。”
除市场广阔外,永祥此次扩产还来自于技术改进带来的成本下降。
“我们技改经费3年花了5个多亿。”段雍告诉记者。仅通过冷氢化将四氯化硅转化成三氯氢硅这一项技术,永祥股份就节约60%的成本。段雍透露,新生产线建成后,综合电耗可以在目前的基础上再降20%左右,蒸汽消耗在目前水平上再下降50%。“虽然西北地区多晶硅企业电价比我们便宜两毛多,但综合技术优势算下来,我们的成本依然具备优势。”
除市场和技术外,永祥扩产还着眼于多晶硅市场分布。
据了解,在经历了中国光伏产业“两头在外”,经过行业同仁多年努力后,2016年终于实现了国产多晶硅超过一半,进口多晶硅首次低于50%的历史改变,值得所有的从业者为之骄傲,值得社会各方为之鼓与呼。目前,国内已建成且稳定生产的多晶硅企业有17家,产能合计约21.8万吨,下游太阳能级硅片厂商对多晶硅料的年需求量约45万吨,国内的多晶硅产量还远远无法满足需求。马海天表示,进口率高一是因为国外产品性价比好,二是作为下游企业,国内外同时进货有助于分散风险。